返回列表

汽车制造业:从产业地图分析区域选择因素

作为最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之一,近年来,大家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在持续增加。而在汽车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等因素的刺激下,汽车制造业得以快速成长并发展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本文将对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影响做简要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2018年汽车产业市场的总体情况。2018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781万辆和2808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2353万辆和2371万辆,同比增长-5.2%和-4.1%;商用车产销428万辆和437万辆,同比增长1.7%和5.1%。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9%和61.7%。

汽车制造业:从产业地图分析区域选择因素

2018年汽车产量排行前十

通过上述全国汽车产能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两种汽车产能分布类型特点:

一是以中心城市群为主的集中式布局,这一类型的省市主要有河北省、广东省、吉林省。河北省形成了以保定、张家口、沧州为主的汽车生产地;广东省的汽车产能在去年位列第一,其汽车生产地主要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吉林省汽车产能布局则以长春市为主。

二是多地区的分散式布局,这一类型的省市主要是江苏省和浙江省,长三角作为汽车企业聚集地,汽车产能分布在整个上海及江浙两省。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华中及川渝地区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

而影响汽车制造业布局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一、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市场规模和城市化经济水平。通常情况下,这两点都是测量市场需求的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全国各地区的汽车销量情况:

汽车制造业:从产业地图分析区域选择因素

2018年全国乘用车区域市场销量结构分析

从这份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18全年,汽车销量居于全国前三的地区分别是西南(占比15.4%),华南与华东(并列第二,均占比14.4%),华北(占比13.7%)。

再结合上文中的汽车产业聚集地,不难发现,西南地区有四川省和重庆;华南与华东地区有长三角与珠三角;华北地区有河北省。也就是说,汽车的产能市场与销售市场,从未分开过。因为市场需求和经济水平代表了市场竞争力和居民购买力。竞争力越小,购买力越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就会越好。

此项考虑因素,建议车企在衡量时可以参考地区人均GDP以及该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二、成本因素

汽车行业的产能布局除了考虑本身的制作成本以外,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也是汽车制造业的重点考虑因素。

关于运输成本,由于汽车制造业的特殊性,尤其是整车制造业,所选择的运输方式多为海运。也因此,汽车制造类企业会在企业选址时充分考虑到区域交通的便利度以及距离港口的路程。

同样回顾汽车产业的六大聚集区,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交通情况和港口配备自不用说,再观其他区域,川渝地区有重庆;京津冀地区有天津;华中地区有湖北;东北地区有辽宁,无一不是临近行业的主要运输渠道。

关于劳动力成本,汽车行业内的员工大致可分为普通生产工人、研发技术工人以及销售人员,而薪酬结构大致为“基本薪酬+津贴补贴+效益奖金+年终奖”,据悉,汽车企业的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2%,薪酬总额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0%。也就意味着人工成本是汽车企业不得不重视的一项考虑因素。

此项考虑因素,建议车企参考各省市公路里程数与总面积的比值,以及各省份的人均薪资水平。

三、技术因素

汽车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属于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智能化较高的代表,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液压系统甚至是车载导航等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所以,对于技术的投入程度,汽车企业也需要重点考虑。据悉,自从2005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一直是研发支出方面的第三大产业。而中国的汽车行业研发经费,早在2015年就占据了全球汽车行业研发总量的11%。

再观国内的各地区情况,从2017年起,总体研发经费排在前列的省市有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和上海,而这些地区与行业聚集区多有匹配。由此可见,研发经费同样是吸引企业聚集的因素之一。

此项考虑因素,建议车企参考各省市科研经费投入额占地区整体GDP的占比。

汽车行业的产业链较长,上游对接零部件、电子等产业,中游存在汽车整车制造、组装等环节,下游连接汽车销售、服务等行业。各个环节的产业布局,皆有各自的衡量因素,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距离与交易便利度也同样是各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

来源:招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