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工业母机”概念火了,板块内掀起了涨停潮。
点燃市场热情的是一次会议:8月19日,国资委召开会议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央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业母机,赫然位居第一,排在了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大热门之前。
截至8月27日收盘,工业母机(BK1004)板块大涨近14%,涨停个股达到五家。市场表现如此之好,仅仅是因为消息面的刺激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国要加强工业母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呢?就这些问题,记者拨通了长期从事智能精密制造方向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的电话。
现状:全球机床十强没有了中国身影
“你知道,工业母机是什么?”寒暄过后,赵继直奔主题。
“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床吧。”记者说。
“没错,是机床,通俗地说,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床,也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我们基本上所有的工业机器,都要由工业母机加工、制造,小到一颗共享单车上的螺丝钉,大到中国空间站、核反应堆、航母等,都要在工业母机上完成零件铸造。它虽然不直接生产航母,却可以说是航母之母、工业之母。同时,工作母机为工业提供各种机械设备,构成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装备之一,也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赵继给记者做了个科普。
赵继继续说道,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美国在1952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我们也不弱,仅过了6年,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就联合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可以看到,在早期,我们跟国际上几乎差不多是同步的。
时间到了1958年-1978年这段历史时期,特殊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跟国外的技术交流几乎被切断了(包括与前苏联的合作),我们的研发工作也受到了影响,而其他国家则在不断交流、创新和产品迭代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1991年,我们终于在自主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出了当时国际水准的数控机床,此后的2001年,我国的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分别进入了全球机床行业的前十强,到2009年,我国的主流机床在生产、消费、进口数量这三方面都是世界第一位的。
之后呢?记者追问道。
赵继说,情况比较复杂,原因也比较多。我们一直没有突破“大而不强”的困境,包括技术创新、技术积累、专业人才和体制机制上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之后加之新一轮贸易摩擦,我们被再一次地技术封锁。当然,关键问题还是暴露出了我们在创新能力、核心关键技术和高水平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最近若干年,全球机床前十强中没有了中国企业的身影,这是很遗憾的事情。2019年,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等被中国通用集团重组,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我坚信未来会逐步好起来。
目的:解决被“卡脖子”的困扰
当前这种外部无援、内部薄弱现状,是将工业母机位列首位的原因吗?记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背后的缘由。
“要知道为何位列首位,你需先了解工业母机这个行业。”赵继告诉记者,机床产业具有知识、技术、技能、资本密集和投资周期长、研发难度大、配套要求高、市场需求容量有限等特点,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工业和国防战略安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端数控机床等制造业关键装备的研发、生产和产品创新升级,已出台一批产业政策、科研专项(如04专项)和其他支持政策。目前,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已经将北京机床所、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齐哈尔二机床、哈量等机床行业顶级科研及检测机构、行业骨干企业重组到集团装备制造板块,坚定地扛起振兴机床产业的大旗,以新型举国体制解决机床产业发展面临的暂时困境,肩负起央企特有的历史使命。
“我们还需要了解,机床行业的第一方阵是以德美日等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它们有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长期不断地进行科技投入,有的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一直在做一件事,在专、精、特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我们借鉴。”赵继表示,过去十年,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在总体技术水平上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差距,整体处于或接近世界第二梯队。虽然我国从生产和消费数量角度看,中国机床的规模都是当今全球第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千余家企业在国内的产业布局趋同,导致生产总量不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大而全”“小而全”普遍存在,总体上面临“大而不强”的尴尬处境。
“为此,实现工业母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自主化,解决制造业基础核心装备被卡脖子的困扰,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防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国资委重大利好政策发布后,后期有望持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让机床行业发展进入提速模式,必将带动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这就是将工业母机位列首位的原因。”赵继如是说。
据了解,工信部在201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高端机床国内市占率将超80%,2018年又将高端数控机床纳入国家十大重点突破领域内,此次国资委聚焦工业母机,强调针对工业母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机床行业发展重视程度,表明机床产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核心战略的高度。
路径:科技创新驱动行业质变
数据显示:从产品看,低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已近90%,中端产品也已60%以上,但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仍低于10%;从价格看,差距相当明显。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机床进口均价达到每台6.044万美元,出口均价却只有290美元每台。
“随着全球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绿色、高端、高精、高效、高可靠性等将成为数控机床的重要衡量指标,构成行业现阶段技术研发的关注点。”赵继表示,毋庸讳言,当下我国部分高端数控机床还依赖进口,部分核心功能部件和高精度、高可靠性配套件发展滞后,高端数控系统、高速大功率电主轴、超精密运动系统、高精度双摆角铣头乃至高精度轴承、密封等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差距是压力,也是成长空间。”赵继表示,工业母机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典型行业,“弯道超车”非常困难,必须长期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努力。经历了几十年发展,中国机床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尚未突破的瓶颈,只要我们发挥制度优势,下一番真功夫,不断努力,一定会实现预期目标。未来要想实现工业母机自主化,我们不仅要全面提高供应链能力,需要新材料、主要功能单元、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等提供支撑,而且需要重塑研发体系,破除长期以来对国外产品和零部件的路径依赖。
在赵继看来,工业母机的质变在于,科技创新驱动要从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高精密性、高可靠性、高效柔性等方面入手,但在这些方面都需要创新引领、不断积累,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他说,技术发展尤其是制造技术发展,一般来说,遵循“米堆原则”,积累很重要,基础的牢固性很重要,基础厚重才能构建出“塔尖”,要有卧薪尝胆的心态,要有坚忍不拔的耐心和决心。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提升原始创新的能力,在集中目标开展有组织创新的同时,鼓励进行前瞻性、变革性自由探索,长线评价,宽容失败。如,像轴承这样的零部件来说,大量有效的疲劳试验数据对于提升轴承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赵继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高端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创新平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或选择若干有条件的省市,通过国家和地方共建方式,创建相关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政策为牵引,促进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在专项政策、科技立项、金融信贷、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方面,对高端数控机床这一涉及国家工业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予以特殊的政策保护性倾斜和持续扶持。同时加大在高端数控产业和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技术骨干队伍、大国工匠、青年后备队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支持力度,从战略性的长远考虑,做出规划设计和制度安排。
记者:李元丽
编辑: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