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工业机器人:行业复苏强劲,国产替代乘势崛起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6月工业机器人统计数据。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20761套,同比增长29.2%,较5月的16.9%大幅回升12.3%;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为93794套,累计增长10.3%,较1-5月的6.7%回升3.6%。  

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智能制造应用领域从行业来看,主要可以归集为汽车、3C、仓储物流、金属加工、塑料化工和食品饮料烟草和其他,总共覆盖了99%的应用;从功能分类来看,可以归集为焊接、搬运、装配、处理、喷涂等核心功能。

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自2013年开始,连续6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工业机器人复苏#

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7.3亿美元,随着2020年工业机器人行业逐步复苏,国产机器人有望凭借行业东风、实现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据IFR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17年达到97台/万人,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预计我国机器人密度将在2021年突破130台/万人,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从2015年至2019年,在国内六轴机器人市场,国产机器人销量从不到8000台,提高至近2.4万台,CAGR达33.8%较进口工业机器人销量CAGR高出15pcts,国产的市占率也从2015年的16.4%提升到2019年的24.1%。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发那科、ABB、安川、库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13.0%、12.3%、8.8%、7.4%;此外,爱普生、雅马哈、川崎、不二越、三菱等日系品牌位居前列,市占率前十名的供应商中有七名是日系厂商。

近年内资的优秀品牌埃斯顿、哈工智能、钱江机器人及汇川等厂商开始崛起,份额逐渐提升。国内品牌中市占率最高的是埃斯顿位列第10,市占率为2.4%,众为兴(新时达子公司)次之,市占率为2.0%。2018年汇川在国内市场份额1.3%,位居行业第14、内资第4。

从应用行业看,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码垛、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我国工业机器人高端本体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系统集成商数量多、规模小,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供给端有待优化。

从产业链来看,工业机器人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

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及传感器等,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

控制器由于其“神经中枢”的地位和门槛相对较低,成熟机器人厂商一般自行开发,以保证稳定性和维护技术体系。因此控制器和本体绑定效应强,市场份额基本跟机器人本体一致,发那科、库卡、ABB和安川占据主导地位。

伺服系统技术难度中等,国内有一定自主配套能力。工业机器人的伺服系统由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器组成,用于驱动机器人关节运动,需要精确、快速、稳定的进行速度、转矩、位置控制。

竞争上外资企业占据绝对优势,日系品牌凭借良好的产品性能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垄断了中小型OEM市场(份额45%),欧系品牌30%,国产15%左右。

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主要为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及实现。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结构。

机器人本体的硬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主要在结构的优化和使用体验的提升。外资仍垄断高端市场,中低端国产化率提升。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过50%。

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

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存在三大驱动力:一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力”;二是人力成本高企倒逼机器换人的“拉力”;三是政策扶持的“催化力”。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在经历过高期望的投资过剩、地方政府盲目补贴、企业骗补、产品发展低端化后,迎来了泡沫化的低谷期,产业资本涌入开始趋于理性。

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工业机器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需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进行智能化运作。而5G的加速建设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预计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00亿美元。

文章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